资讯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丨十五年了,那些住在茅草屋中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 来源:腾讯网
  • 时间:2023-08-05 17:07:26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丨十五年了,那些住在茅草屋中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编者按:这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穿过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完全建成后全程长达10065公里。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这是民族特色最浓郁的公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罗斯族、藏族、独龙族、傣族、景颇族、壮族、京族……几十个民族沿路而居。这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公路,她从阿尔泰山奔腾而下,穿过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热带雨林,最终抵达蔚蓝大海。这就是219国道!从3月29日开始,我们沿着219国道,从雪山奔向大海,记录祖国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资料图】

2008年,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来到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在水弄屯和上保屯,许多村民依然住着茅草屋,有的屋子甚至没有墙,张爱林用相机记录下了村民们困顿于茅草屋中的景象,随后又多次回到这里,记录村民生活的变化。

这是2008年11月13日拍摄的那坡县百省乡水弄屯一社的边民住房。

这是2009年7月14日拍摄的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的村民住房。

7月底,“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跟随张爱林来到水弄屯和上保屯,看看他照片中的人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孩子们,他们怎么样了?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3月18日拍摄的水弄屯二社的砖瓦房(无人机照片);下图为2020年10月16日,改造成钢筋水泥新居后的水弄屯二社(无人机照片)。

越走越远的陶文学和陶华强

从那坡县城出发两个半小时之后,记者终于抵达龙门山的山脊处,水弄屯就在眼前,位于中越边界零公里线上。

在老照片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陶文学的家。在2008年11月14日拍摄的照片中,年幼的陶文学和父母站在“家”门口。说是“家”,其实就是四根柱子顶着一片茅草,墙是用竹片做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8年11月14日,陶文学(前左)和父母一起站在茅草屋前合影;下图为2023年7月30日,陶文学(左一)和父亲陶建明(左二)以及继母和三个妹妹在新居前合影。

“没水、没电,路也不通。没有盐,吃油只能靠自己养猪。”陶文学的父亲陶建明回忆起十五年前的生活时说,“吃饭是靠种几棵玉米,拿来磨成粉,然后拿点野菜打个粥。茅草屋很小,全家大大小小同一床一起睡,棉被也没有,比较冷,大家一起人多一点就比较暖。”

7月30日,陶文学的父亲陶建明在那坡县百省乡水弄屯用收集的雨水洗手。

“没钱买蚊帐、蚊香。早上起来,小孩被叮咬全身都起小包了。”在陶华强家,母亲杨冲也诉说起往事。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们所住的茅草屋里面的情况:柱子上钉两块木板用来放锅碗瓢盆,三根木棍扎到土里,就是一个灶;杨冲怀里的陶华强连裤子都没穿。“没钱买衣服,就光着屁股。村里的小孩都一样,大约四岁以后才有衣服穿。”

听到妈妈说起儿时的事,陶华强腼腆地笑了,他和陶文学一样,因为当时年纪小,已经不记得住在茅草屋里的情形,只记得后面住砖瓦房的情况。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8年11月14日拍摄的陶华强(右)和母亲杨冲在茅草屋中合影;下图为2023年7月30日,陶华强(右)和母亲杨冲(中)、父亲陶志权在新居里合影。

2008年底,广西在边境开展了“兴边富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2月5日,政府出资为水弄屯修建的水弄新村举行了盛大的入住仪式,村民们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吹起了芦笙跳起了舞。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广西对那坡边境一线共实施道路交通、人畜饮水、茅危房改造、卫生、教育等12大类8801个项目,覆盖6个乡(镇)59个行政村共77246人,有效解决了边民的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2009年4月7日,那坡县第一所特少数民族寄宿制小学在水弄屯揭牌,陶文学和陶华强后来都成为了这个小学的学生。

这是2009年时那坡县百省乡水弄屯群众居住的八角楼(2009年4月5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8年11月4日拍摄的水弄屯;下图为2023年7月30日,部分水弄屯居民搬迁到山下居住的新居。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水弄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再次升级:政府出资帮助水弄屯的村民建设了钢筋水泥的楼房,加建容量更大的蓄水池,房前屋后配置储水净水的“水坦克”装配式蓄水池,宽敞硬化的通屯路上竖起了太阳能路灯杆。

“政府帮建的房子也大了,够住了。”陶建明说,“现在的房子又比砖瓦房好多了,不漏风,不漏雨,什么都好。”

经过持续奋战,广西边境地区贫困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陶文学家养了两头牛、一头猪,还有十多只鸡。“养牛、养猪都有补助,连养鸡也是有补助的。”陶建明说,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补助,他一家的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7月30日,陶文学的父亲陶建明在喂牛。

7月30日,陶文学的两个妹妹在迎接父亲陶建明从外面归来。

陶华强今年刚刚初中毕业,准备上技校,但具体什么专业,还没想好;而陶文学已经是百色农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陶文学说毕业后既想到深圳打拼,又想回到水弄屯帮助故乡发展。

“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的,到孩子们这一代,希望他越走越远。”陶建明说。

7月30日,在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屯,陶文学在院子里喂鸡。

7月30日,陶文学刚上小学的妹妹在家中做假期作业。

努力挣钱的吴星海和吴世荣

2009年7月14日,张爱林在上保屯为13岁的吴星海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他正扛着一担药材下山。

“找一点药材去卖一点钱,很重的,要走四五公里、两三个小时到公路边去卖了买点儿糖果吃。那时候很艰苦,我们去上学,一个星期老人就给5毛零用钱。”吴星海扛的是一种药藤,一公斤能卖五毛钱,他扛五、六公斤卖得两三块钱。听着他的讲述,还有照片中他奋力的表情,一个幼小、瘦弱的身躯被沉重的担子压得直不起腰来却依然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样子,让人心碎。

拼版照片:左图为2009年7月14日,吴星海扛着药藤下山;右图为2023年7月31日,吴星海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在新居中合影。

吴世荣在老照片中笑眯眯的,当时他正在放牛。“我天生就是放牛的,我必须放牛,然后爸妈才有时间去做别的工作,”从有记忆开始,他的生活就是在放牛。也因此10岁才上小学,一边放牛一边上学,小学毕业之后,吴世荣放弃学业,开始打工挣钱。

与此同时,政府出资帮助上保屯的村民们建房,每户有两万块钱,可以建一层平房。“我去打工赚钱,然后就寄一点钱过来给老爸扩建这个房子,因为房间不够睡。”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9年7月14日,吴世荣在放牛时留影(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下图为2023年7月31日,吴世荣与妻子和女儿在新居中合影(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吴星海也在中专二年级时辍学。“我是想上学,家里撑不起,没毕业就出来了。”辍学后的吴星海和吴世荣都来到了广东,他们用打工挣钱把自己家的房子越建越高,越建越漂亮。

吴星海在几年前回到故乡,娶妻生子,然后用打工时学会的水磨石手艺给附近的村民提供服务,就这一项,一年也有三、四万的收入。他家的装修也是他自己完成的,地板磨得光可鉴人,在屯里首屈一指。

7月31日,吴星海(右一)在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和家人享受休闲时光。

7月31日,吴星海在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喂鸽子。

通过打工挣钱以及养牛、鸡、鸭等的收入,吴世荣家的房子在几年之间,从一层平房不断“长高”,现在已有两层半。记者来到吴世荣家的时候,他正在把放在阳台晾晒的玉米装袋搬到楼下——这些玉米不再是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专门给牛、鸡、鸭的饲料。吴世荣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屯里开了一家杂货铺,自己则在附近打工,一边赚钱,一边照顾孩子。

7月31日,吴世荣在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查看玉米晾晒情况。

看着马上就要上小学的大女儿在玉米堆上玩耍,吴世荣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她能上到几年级我都支持,如果能上到大学更好,我更喜欢。”  

7月31日,吴世荣的女儿在家中的玉米堆上玩耍。

茅草屋里“飞”出的大学生吴建英

2009年7月,张爱林为上保屯茅草屋中的陶文胜夫妇拍过一张照片。当我们来到陶文胜家时,却得知他的妻子刚刚过世。

悲伤之余,记者意外发现,陪我们一起来采访的乡干部,就是陶文胜的外孙——上保屯第一个走出茅草屋考上大学本科的吴建英。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9年7月14日,陶文胜和妻子在茅草屋中合影;下图为2023年7月31日,陶文胜与外孙吴建英在新居中合影。

看着老照片,吴建英有些伤感,思念外婆,也想起了曾经的茅草屋岁月:“风大的时候,屋顶的茅草竟然被吹飞,我爸冒着雨去修。茅草是织成块状的,有时候还有老鼠在上面打窝子。”吴建英回忆说,“特别难忘的,只要刮风下雨,家里就布满水,然后用很多桶来接水,包括吃饭的盆,我们一家四口抱着躲在角落里等雨停,睡也睡不了,那时候我还小,最怕的就是下雨。”

对于好学的吴建英来说,更大的难题是没有电。“因为没有电,晚上7点多天黑我们就上床睡觉,早上老人起来用刀砍猪菜的时候点上煤油灯,我就起床在旁边看书。”

7月31日,吴建英与外公陶文胜交谈。

当时上保屯还没有修路,吴建英每周都要背着锅、粮食和用来做菜的黄豆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另一个屯上学,平时住在亲戚家,周末才回家。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初中住校。也是在这个时期,由桂林市政府捐资250万元,在山下公路旁为上保等几个屯的村民建设了一个名为“桂林新村”的安置区,吴建英家和外公外婆家都搬到了山下新房子里,还分到了水田,餐桌上开始出现米饭,吴建英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当时读书条件比较辛苦,但我们也是只有一心读书这条路,我从初中开始一路来的话,国家帮扶比较多,因为成绩还可以,所以获得的补助也比较多,上高中然后到大学都是有补助的。”

2009年7月14日拍摄的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的进屯路。

在国家的帮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学毕业后,2017年吴建英考上了公务员,成为上保屯所在的百南乡的乡干部,开始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

“第一个想法就是改变大家的观念,让大家都觉得读书这条路有用。第二我想把我们的苗族文化继续发扬,甚至把这里打造成文旅融合的旅游点,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挣钱。”吴建英说,目前桂林新村所在的片区,每年都有10人左右能考上大学,“屯里面好多大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为了扶持孩子读大学。”

吴建英说,他很有信心把故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改造后的那坡县百省乡水弄屯的边民住房(7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这就是5个曾经生活在茅草屋中的孩子的故事,茅草屋的生活已成往事,但那段艰难的岁月成为鞭策他们不断努力前行、奔向梦想的动力。未来他们的生活还将有怎样的变化?

“我还会一次次回到这里,记录这些村庄和这些孩子的命运。”采访结束的时候,张爱林认真地说。

7月30日,陶文学的二妹站那布村水弄屯自家厨房门口。

策划:陈国军、王建华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费茂华、周华、张爱林、杨植森、李梦馨

图片编辑:谢秀栋、任正来、刘梦琪、马晶

新媒体编辑:谢秀栋、张铖、刘金海、程婷婷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湖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